奧美廣告副董事長葉明桂:經營者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 | 經理人Manager Today|管理、經理人、企業管理、品牌

Annotations:

  •  

    經營職責的what與how

  • 在發掘接班人的任務上,他的思考層面會涵蓋兩層下屬,也就是「將來誰有機會接我的位置」,和「誰有機會接我下屬的位置」
  • 有別於副董事長必須培養公司的內隱資產,需要思考「該管什麼」(what),「策略長」葉明桂的職責已很清楚:直接管理負責產出作品的企畫和調查部門。因此他把策略長的思考重心轉向「how」:如何有效分配工作、做好績效評估。
  • 決策2通則:資源分配與溝通技巧
  • 不論身為董事長或策略長,葉明桂認為經理人在決策時有兩個思考通則。第一是人力、時間、金錢這3種資源的有無和配置
  • 若資源齊備則成功在望,就算沒辦法兼具,執行前一定要拿到其中兩種
  • 第二個通則是決策時就應該思考「如何溝通」,這是常被經理人忽略的角度
  • 做好溝通,首先是知道要說什麼,再設法清楚有效地傳達,亦即從目標回推應該用直接/間接、視覺/口語、或是理性/感性的傳達方式

from Kivava’s Favorite Links from Diigo http://bit.ly/1nWXDZd May 29, 2014 at 10:25AM

摄影器材与摄影技术谁重要?老生常谈复又谈 – 春卷的BLOG – PCHOME博客

Annotations:

  • 我現在也同意只要人家預算充足不差錢,沒有必要真的死扣預算,機身鏡頭買的好一點沒有什麼不好
  • 循序漸進這個事情可快可慢,現在買機器的時候稍微超前一點我也覺得沒有什麼問題。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高端器材在很多方面的確會或多或少的給用戶帶來各種便利,也容易讓用戶在心無旁騖的情況下全身心投入攝影學習
  •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硬件條件,也就沒有必要硬讓自己「憶苦思甜」

from Kivava’s Favorite Links from Diigo http://bit.ly/1ovEnFV May 29, 2014 at 09:36AM

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谁重要 我也来谈谈-IT168 数码相机专区

Annotations:

  • 一個人能去很多地方,拍到很多東西。但是為什麼人家拍得特別好?為什麼人家能到一些我們到達不了的地方?然後某一個場景,都發生在我們眼前,為什麼有人就看到了記錄了下來,你就錯過了?所以雖然題材場景是首要的,也需要你發現美的眼睛,也需要你尋找美做的努力。
  • 這需要內在的修為,是自身的提高。你可以說是眼界,可以說是格局,也可以說是審美。總之,當年我師父教我的時候,第一個就是讓我好好做人,他曾說:攝影就要記錄美,但你首先要會審美,心要正。我一直銘記在心。這裡就好比天龍八部中說的,武功的修煉需要佛法化解。佛法越深,才能化解武功的戾氣。所以就是自我修為越好,越能發現不一樣的,值得拍攝的事物。
  • 我覺得好的器材能幫助新手更好地進步。因為好的器材往往能拍攝出很多非技術手段能達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好的器材會大大提升攝影初學者的自信心。越拍越有信心一定是好事。
  • 我與很多人觀點不同的是,我覺得你的器材買的越好,越一步到位,才有可能擺脫對於器材的關注,更將注意力放在攝影本身上。如果不然,你拍攝任何東西不滿意時,首先就會想到是不是器材不行。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給大家推薦預算周圍最好的器材。

from Kivava’s Favorite Links from Diigo http://bit.ly/1lScod4 May 29, 2014 at 09:31AM

葉小慧 – 逃出蒼蠅瓶﹕語言、知識的形式與極限(附錄) 陳真 (講於長庚08-20-1998) 附錄﹕ 1)…

Annotations:

  • 1) 知識不是聖經, 不是神諭。挨人罵,不是給人拜。知識只是人類可憐的理解能力的一點表現。K. Popper說: 「在知識上我們有歧見,可是在廣大的『無知』上, 我們都是平等的。」
  • 3) 「我們有犯錯的可能」「追求真理的過程中, 最好的計畫是, 批評你最喜歡的知識信念。」—K. Popper
  • 5) 知識和智慧都沒有「大老」。尊重長輩不代表要「接收」想法, 批評長輩的想法, 才是由衷的尊重。
  • 8) 統計推論的有限性: 常進齣電影院, 不代表熱愛電影; 唱國歌次數多少, 不表示愛國等級。
  • 13) 知識是一種「解釋」(interpretation), 解釋是危險的。
  • 16) 沒有比否認理性, 更合於理性。—B. Passcal。
  • 18) 「一個人一生能問的最重要問題之一是: 我能知道什麼?」—羅素。
  • 20) 我們的看法不同, 通常只是因為我們的基本價值觀不一樣, 而不是有什麼「事實性」的東西真的有什麼不同看法。
  • 21) 知識骨子裡是一種價值 (value), 一種意識形態, 一種品味, 一種命定的「生命形式」(form of life)。「證據」只是它的一層包裝紙。
  • 22) 任何知識都是社會產物。—R. Bhaskar。
  • 24) 價值無對錯, 也就是「無意義」(nonsensical), 它只是反映一種態度或情緒。
  • 25) 價值是一種力量的對抗。—G. Bachelard。
  • 31) 「專業化」像築城堡, 怕「壞人」 跑進來,「順便」保護自己人 (但有時「好人」也不太敢進來)。
  • 38) 有很多人把知識當成一個地球儀, 宣稱某種世界觀, 其實, 他的地球儀是特製的, 上面只有一塊看不太清楚的小島, 他以為世界就只是這樣。
  • 44) 相信的人自己去信, 何必找伴或強迫人相信? 我們不可能強迫別人相信某種知識, 就好像我們無法強迫某個人愛上另一個人。
  • 50) 哲學不是一種 「人生智慧」。很多學自然科學的人, 到了一定的「學術地位」, 就會開始說自己的「思想」已經到了一種「哲學」境界, 實在讓人很想吐。
  • 51) 哲學是一種對問題感到驚奇的天賦和熱情。–K. Popper。
  • 54) 天才沒有比別人有更多靈光, 他只是多了一種特殊鏡片, 聚合天賦和熱情, 達到一個燃燒點。–維根斯坦。
  • 57) 知識發展不是一條鞭下來。它沒有規則和邏輯可循,沒有規則就是它的規則。
  • 58) 「論文」是一種防小偷的裝置, 但也害主人進出困難。字斟句酌, 把自己的話假裝用別人的嘴巴說出來。把簡單的概念或故事, 故意說得很玄或很偉大。
  • 59) 「學位」就像給可憐的豬, 蓋上紅色烙印, 讓品嚐的人相信: 該豬生前已完成一切清洗、消毒及切割程序, 代表某一種妥當「品質」, 可以安心食用。
  • 60) 每一個進步, 表面上看來, 都比真正的進步偉大許多。–Nestroy。(維根斯坦的書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的卷頭語)
  • 63) 順其自然! 雄心壯志只會毀了你的思想。—維根斯坦。
  • 67) 形式是事物本質, 認識事物就是認識它的形式。
  • 68) 要瞭解一個人的靈魂, 看他有什麼夢想。—Emir Kusturica: Arizona’s Dream。
  • 72) 事實引不出價值,「格物」永遠致不了「知」。"is" 推不出 “ought", “ought" 也不表示 “can"。
  • 77) 語言只能承載事實陳述。就像油箱只能加汽油, 如果加西瓜牛奶, 不管多麼好喝, 車子都開不動。

  • 80) 單一的善比多元的惡, 為害更大。

  • 84) 我們常有一種妄想, 以為伽俐略、哥白尼那樣的矇昧時代已經過去, 以為真相已經大白, 以為黑牢煉獄不再, 其實, 上十字架的機會仍然多得是, 多到讓人一想到就害怕。

  • 85) 綁耶穌上十字架的不是羅馬兵丁, 是人民。

  • 87) 批評大家都會認為錯的事, 即使得面臨槍炮黑牢,並不需要勇氣; 批評大家都認為對的事, 就得跟上帝借膽了, 因為會有你受的了。要多大的力量才撐得起這個膽?!

  • 88) 力爭上游、做眾人欽羨的一番人間事業, 即使再艱鉅,也不需要勇氣; 力爭下游, 做一番「眾生平等」那樣的事業, 那就得跟佛陀借膽了, 因為, 當你真的做到與人平起平坐時, 連「眾生」都會唾棄、輕視你。

  • 89) 上帝像個游泳教練, 我們大家在岸邊學得很起勁, 可是, 教練一說「好! 我們下水吧!」,全部的人都嚇得跑光了。–齊克果 (Kierkegaard)。

  • 94) 我們都只是短暫過客, 但不知為什麼, 卻常自以為此行負有什麼神聖的任務。—愛因斯坦。

  • 95) 這天地的複雜, 不是你的哲學所能想像。—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

from Kivava’s Favorite Links from Diigo http://on.fb.me/1mCCmVh May 28, 2014 at 11:58AM

葉小慧 – 逃出蒼蠅瓶﹕語言、知識的形式與極限(下) 陳真 (講於長庚08-20-1998)…

Annotations:

  • 知識的發展,不是一條鞭、一直線下來,它沒有一定的發展邏輯
  • 所謂「真理」,只是反映了某種「生活方式」或「品味」或「生命形式」(form of life)
  • 我相信的「真理」是一個會變動,相對於各種條件下的東西。
  • 我總是有個很強烈的感覺,我覺得,人心不是只想談知識,知識只是一種手段,藉著它,我們似乎隱隱地看到一個美麗的神祕世界。這個世界,不是知識所能企及的。知識就好像一隻指向明月的手指頭,手指頭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那美麗的月亮才是,可是,我們對「明月」的種種都「說」不上來,只好對著它「指指點點」。想到「知識」,我的腦海常常就會浮現這樣的一幅畫面。
  • 可以這麼說,我們看到兩個世界,一個事實(fact),一個價值(value),或者說,一個是形而下的實證世界,一個形而上的先驗世界。
  • 其實都很難否認,我們的知識從來都不是那麼可靠。如果連時間空間這樣明明白白理所當然的東西都那麼不可捉摸,我們為什麼會以為心靈就只是硬梆梆的一套套科學理論就能掌握的呢?
  • 精神科醫師的訓練方式,往往不重視思考,就像在學修理腳踏車那樣,學徒跟著師傅,憑著一套固定的把戲,依樣畫葫蘆。更糟糕的是,透過制度的設計,強迫大家背一些根本不值得背的東西。可是,我們去背那些變來變去、莫衷一是的「數據」或「研究結果」做什麼呢?某個病的男女發病比例是一比二或一比三或二比一,真的有那麼重要而且那麼肯定嗎?
  • 不但強迫背,而且因為考試要考,等於說強迫你必須昧著良心假裝相信它。可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信這些不怎麼科學的「科學事實」呢?我們是在研究物理或數學定理嗎?數學物理也沒有單調和貧乏到這種地步啊?!
  • 除了醫界,大概很少有一種學界是如此保守反動如黑社會一般的了,有一堆老喜歡擺姿態「教育」人卻從不肯與人討論的「大老」(或「老大」)。連硬梆梆的科學界,比如物理,都不該如此,何況其它。
  • 我感到奇怪的是,為什麼我們總是以為這個學科有數學或物理那樣的「知識地位」(epistemological status)?!為什麼在這個理當有許多疑問、疑點和不可解的領域,卻反而瀰漫著一股莫名其妙的「信心」,好像我所處的不是一個知識圈,而是一個邪教,有各種牢不可摧也不准懷疑的教條似的,瀰漫著一種奇怪的「信心」;好像以為精神醫學可以千秋萬世,好像它的「知識地基」是打了鋼筋水泥那樣穩當,好像它的「地基」是由一個又一個堅硬得像金鋼鑽那樣的「科學定理」或「公設」(axiom)所組成。
  • 維根斯坦說﹕「人企圖要突破語言這個籠子是絕對沒有希望的。」對於不能說的東西,我們除了保持沉默,實際上也沒有更好的方法。
  • 做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在現實業務中,面對「自己人」,恐怕是要比面對病患更加困難,總是要「配合」著某種反智的氣氛,說些愚蠢的所謂「學術」話語。每配合一次,我的心情就要沉一次。
  • 可是,我相信,今天我如果隨便挑其中一點想法,加上一些哲學或心理學術語包裝,而且最好是用英文寫,一定又會有完全不一樣的「評價」。可是,講的想法不是一模一樣嗎?
  • 這種現象,說明了我們往往不是真的想談知識,對知識往往缺乏熱情。我們常常只是看「誰」在講話。
  • 更糟糕的是,我發現,「沒有勇氣批評」,倒還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已經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真要叫我們放心地批評,我們也不知道要批評什麼。一批評,都只是人身攻擊或雞同鴨講或覆述三民主義之類。這些「知識菁英」,其實都毫無病識感,他們一點都不知道自己的腦袋發生了什麼化學變化。
  • 我相信﹕知識,在一個自由思考、自由批評的環境中,比較有可能成長;而且,知識,是讓人批評,而不是讓人拿來拜的。
  • 知識不是聖經,科學史上,從來沒有一種理論或規則能保證永遠正確。即使像時間空間這樣乍看理所當然的東西或概念,也根本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一回事,為什麼我們會以為事關虛無飄渺的心靈的,卻反而是那麼簡單明白的一回事呢?
  • 一般我們談到疾病的概念時,有一種看法是從「統計」的觀點來看,也就是說,「極少數的,就是病」。
  • 所以,如果大家都有幻聽,沒有幻聽的就是病;如果大家智商才20,那麼,智商180的就是病,以此類推。所以,如果大家都胡說八道,那麼,胡說八道的就是正常人。
  • 其實,任何專業,如果要贏得別人起碼的尊重,就一定要克制信口開河的衝動,要有分寸,不要亂講自己不明白的事物,不要把個人的價值判斷當成一種科學事實,否則只會讓人更輕視這樣的學科而已。
  • 世界上不會有「純知識」這種東西,知識都必須連結在個人內在的生命上,經過「消化」之後,才是「活的」,變成一個屬於「你自己的」世界觀。
  • Karl Popper說哲學是一種「對問題感到驚奇的天賦」
  • 知識,是一種想說「事實」的企圖,但是,它和個人的「價值觀」卻連結在一起,無法憑空存在。它一定要建立在一些價值上或個人生命意義上才行,由「生命」抽離的知識,空洞而無法理解。就好像電腦如果自行在畫面上顯示出「我愛你」三個字,絕不表示電腦真的愛上你,那些字眼,只是不帶「生命」的一些空洞線條。
  • 如果他想研究倫理學,那他該思考的不是柏拉圖說了什麼,而是﹕「『我』在想什麼?」學習任何知識都一樣。少了「我」,就什麼知識也不存在了。
  • 考試在即,於是,我就很用功地花兩三個月的時間,把整本書,一千頁,像「影印」一樣整本印在腦海,甚至哪一個診斷或哪一句話出現在第幾頁,我都可以說得出來,可說是徹底的滾瓜爛熟,熟得就好像我知道我們家有哪些人那樣。唸的時候很痛苦,可是,考完後,沒想到更痛苦,因為那些東西,不管我相不相信,全部跑到腦袋裡面了,必須花好幾倍的努力,才能把這些東西清除,讓頭腦清醒一點。
  • 最後,我還是想強調對知識真誠的重要性。台灣常流行一些東西,好像不跟上「時髦」就會很丟臉似的。我記得高中時,流行「存在主義」,大學時,整天聽到韋伯,後來又常常聽到馬克思,動不動就「霸權」、「建構」什麼碗糕的,接著又流行「自由主義」,也聽到講什麼「科學哲學」。不管講什麼,那種「流行」的味道都很濃;知識,彷彿只是一種裝飾品。聽人談起「學問」來,動輒一大堆什麼「主義」或「大師」的,言不由衷、不知所云,實在聽了很痛苦。
  • 知識,應該建立起個人的「所有權」,應該把它「消化」成「你自己的」東西,和個人內在生命價值建立起連結,而不是老把它當成裝飾品,拿來炫。
  • 知識,應該是一種「藥」,看你得了什麼病,心裡有什麼問題讓你困擾,你就照那個內在的聲音,去尋求「處方」,而不是動不動就讀什麼「大師」作品
  • 我相信,沒有一種知識可以稱得上困難,因為知識只不過是一種解釋(interpretation)或說明(explanation)。既然來得容易,我們隨時也可以把它丟棄。知識以外、文字以上的那個神祕世界,才是我們真正在意的東西。
  • 維根斯坦說,最困難的事莫過於不要欺騙自己。也許我們不敢期望能夠不騙自己,但是,至少,我們不要連自己「可能」騙了自己都不知道

from Kivava’s Favorite Links from Diigo http://on.fb.me/SNQz7G May 28, 2014 at 11:48AM

專訪羅永浩:43個細節告訴你他如何走到今天-專訪,羅永浩,43個,細節,告訴你,他如何,走到今天-驅動之家

Annotations:

  • 不要害怕做生意,做生意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1,選對創業模式,20歲和40歲的人不一樣

     

    2,如果有拖延症,自制能力差,那就給別人做老闆吧

     

    3,很多時候是未知造成的恐慌

     

    4,不能丟了你的價值觀,不能因為做生意而丟掉看待世界的方法​

  • 開張以後因為沒做過公司所以確實很恐慌,頭半年一半的時間都是在公司,天天熬夜,各種掉頭髮,緊張,其實4、5個月就基本理順了,就發現其實做生意就是那麼回事,跟我這輩子學過的大多數東西一樣,最開始的時候是未知造成的恐慌,一旦理順了,就發現也就那麼回事。​
  • 選對行業很重要。如果有能力影響更多的人,那就做衣食住行這樣的大眾項目
  • 5,你喜歡的東西會成為你日後創業時的積累,比如工業設計對於羅永浩

     

    6,挑好自己的標竿,宜家無從下手,蘋果,恰好,最聰明的喬布斯死了

     

    7,發現一個行業中核心人才最需要的是什麼,比如缺的是懂設計的老闆

  • 第一是我最喜歡手機;第二是手機市場份額是最大的,手機對於絕大多數人是必需品,但是PC和Pad也不是,要做就一定要做最大的(市場)。
  • 然後我自己做這個的自信來自於工業設計,我自己研究了很多年,人類歷史上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只有三個企業以設計著稱:早期的博朗,中期的索尼和後期的蘋果,就這三個企業能持續地設計出好的產品,其他企業偶爾能做一個驚豔的東西,但是長遠地看它們的設計所在成功的比重是非常小的。​
  • 這三個企業能做好,可不是喬布斯、盛田昭夫或者博朗兄弟自己會做設計,他們懂設計,請對了人去做設計,這是很重要的。其實設計人才一直不缺,缺的是懂設計的老闆。你去跟設計師聊,他們都會有感慨,這個行業是一直職業滿足感最差的行業,他們一生中都沒有機會給懂設計的老闆做產品,這是這個產品的悲哀。
  • 為什麼是蘋果?進入一個領域之後,你到底能做什麼。

     

    8,Google是科技狂人,別人做火車,它做飛機,那種公司我絕對做不了

     

    9,像蘋果一樣,懂心理學、懂體驗,懂優美,懂用戶感受

     

    10,蘋果做得那麼好,是跟喬布斯本人每天跟產品經理坐在一塊兒摳產品是相關的

     

    11,很多傻逼企業老闆認為談合作談戰略布大局才是重要的,這是非常可笑的

     

    12,產品本身是最重要的,湊巧如果你會營銷,你就賺了​

  • 問題是在消費電子領域,科技只是基礎,科技公司分兩種,一種完全是technologydriven(技術驅動型),就像Google,Google在用戶體驗,產品的感受和心理學上的考量都是很粗糙的,但是它牛的地方是它在某些技術領域裡是走在世界最前沿的。
  • 當別人做不出來只有你能做的時候,它的細膩、它的優美、它的體貼都不重要,因為它是有和無的問題。
  • 在純技術領域裡,蘋果對人類是沒有貢獻的公司,但這不意味著蘋果不偉大,它把別人做的成熟技術,拿過來非常合理地組合起來,實現一個完整優美符合人類需求的體驗,從而顯著地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在這個方面蘋果是一家非常偉大的公司。​
  • 我們在招軟件產品經理團隊的時候都不要有專業背景的,就是看有沒有sense,品味好不好,人機交互是高度依賴天賦的。蘋果做得那麼好,是跟喬布斯本人每天跟產品經理坐在一塊兒摳產品是相關的。其實這是唯一重要的,或者說是最重要的,結果很多傻逼企業老闆認為自己出去跟別的企業談合作談戰略布大局才是重要的,這是非常可笑的。你做這個產品,產品本身是最重要的。湊巧如果你會營銷,你就賺了。​
  • 關於團隊,有很多值得說的事

     

    13,自己做企業,不是說每一個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就怕不知道自己的短板

     

    14,招對人很重要,Jeff來了,同行就知道你是做什麼的了

     

    15,你做一個大項目,就不能找管理幾個人經驗的人來做主管

     

    16,做對事很重要。全球最有錢的公司,上千個最好的工程師,但路子走錯了去做Vista依舊會失敗

     

    17,要敢於否定自己,6個人做ROM是件錯誤

     

    18,老闆在核心業務上要有感覺,心裡要有數

     

    19,團隊要穩定,這還是一個老生長談的問題​

  • 軟件的操作系統分兩種,一種是基於安卓來修改的,這時候底層的架構都是由Google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公司替你做完,你只是做一些表現型的東西,這會有一個好處就是即使你走錯了也是能回來的
  • 就像Windows做Vista,把地球上最好的工程師,堆了幾千人,依然失敗。
  • 錢晨其實主管的是硬件,軟件他也一起帶,但是他主要管的還是硬件。軟件部分是去年7月份我們從台灣的人保科技招了一個主管,是一個台灣人,叫StevenCai
  • 哎呀,你也別太自戀了,我們也不是有多喜歡你。主要是那個公司根本就不注重設計,他出了錢,我做了出來,他也不識貨,何必呢?他覺得到我們這裡前途好,覺得會發財,另外我們老闆懂設計,溝通起來愉快。如果是一個煤老闆,說再加點紅的,再加點綠的,你又不能不聽老闆,但老闆是一個土老帽,也很疲勞。​
  • 產品價值,這個才是做事情的核心

     

    20,好東西人人愛

     

    21,不要相信理工男就對好東西沒有感覺,跟所有人一樣,他用過好東西之後就不會再用差的了

     

    22,不要低估小創新,100多個人性化的小創新完全可以決定價值

     

    23,核心的東西一定要自己做,能自己做的事,就不要用別人的

     

    24,我們不太依賴什麼群眾智慧之類的東西,他們給你想到的主意你來實現和完成的時候充其量是讓他滿意的,而不是帶來驚喜的

     

    25,精英團隊如果做得足夠好,是可以給群眾帶來驚喜的

     

    26,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有50%是軟件交互。這個才會讓用戶對你產生粘性

     

    27,不要相信焦點小組,自己團隊判斷總是會比調研要准

     

    28,但有時候會出現偏差,喬布斯也會犯錯,比如……噢,原來女人不在意手機很大,因為本來就已經很大了​

  • 到底有沒有對美和藝術這些東西完全遲鈍的人。其實還是有的,但是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很多我們誤以為不在意美感的人,實際上當用過好東西再用差的時候就會不適應。​
  • (對錘子手機)不會失望的,只要用兩個星期,你是完全回不去iPhone的。因為我們在人性化細節方面至少有100多項走在蘋果前面。這些都是小創新,大家都說意義不大,但是量變導致質變在這裡也依然是成立的。你做的小的,體貼的人性化設計,3、5、8個你可能說也就這樣,但是如果做到100個以上,你用熟了再回去,你會發現蘋果處處都是難用的。​
  • 我們骨子裡是一個精英意識非常嚴重的團隊,我們不太依賴什麼群眾智慧之類的東西。我們的App和群眾產生互動的時候通常是補漏,我們想了一個很好的東西,但是有兩個漏洞,發出去以後有人替我們發現了,補一些漏洞。我們加一點改動進去就會完善。我們依賴群眾智慧是做這些東西,但是設計產品不是靠這些東西,因為他們給你想到的主意你來實現和完成的時候充其量是讓他滿意的,而不是帶來驚喜的。​
  • 但是他做到極致也就是讓群眾滿意,而不是讓群眾驚喜。精英團隊如果做得足夠好,是可以給群眾帶來驚喜的。這是數量級上的差異。​
  • 大的手機,第一,我就覺得笨重,傻,用著不舒服,但是你用一陣換回小的也難受,憋屈。你有沒有這個感受。我從iPhone4到iPhone5的時候完全沒有快感,但是回去的時候會感覺憋屈。本來砍掉屏幕一段,少兩個人名理論上是沒什麼效率問題的,但就覺得不舒服。還有看電子版的網頁本來可以一屏刷一下,但是突然發現少了四五行字,就會感覺很奇怪。
  • 我們之前的一個誤會是,喬布斯老說3.5吋是最佳單手比例,這個也是男人的自我中心。女人的手比男人普遍小一些,3.5吋的iPhone,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大量的女性是從單手操作的。只有男性才單手操作,並且認為這是黃金尺寸。所以周鴻禕還是誰,到大學搞調研的時候得到的結果看的目瞪口呆,就說我們以為屏幕變大,女人會比男人更反感,因為女人手比較小,但實際上大部分女生和女人是不介意手機變大的,是因為女人一直用雙手,沒有一個坎,對男人來講,這是一個巨大的坎。
  • 粉絲有價值,但粉絲文化很低級

     

    29,不要相信粉絲文化,粉絲文化很低級

     

    30,當然不排斥由某個人群來帶動消費潮流

     

    31,要關注那些帶來生活品質改善有價值的事

     

    32,很多有錢人也會買很多粗糙的東西,很多窮人也會買很多精緻的東西

     

    33,有粉絲意味著擴散的基礎比較好,但是擴散開還是靠產品本身

  • 粉絲文化轉換消費的時候必須單品極低,價格就50塊,100塊,所以你看粉絲經濟帶來的消費都是唱片、書、碟、電影票。
  • 有粉絲的唯一好處,是你作為一個新興廠商,你的產品品牌傳播是從零起步,還是從六百萬起步。這個是有數量級和速度上的巨大差異的,僅此而已
  • 我們去接觸這個群體(時尚精英、文化精英和媒體精英群體)的時候,發現他們大部分時候都是特別特別喜歡的這款手機的,唯一不喜歡的是有些女性嫌這個手機稍微有點沉。這個我們是知道的,因為我們做這個的時候,前後都是玻璃,如果我們把後背做成廉價的塑料,就會很輕。這個差別很大。​
  • 人群不一樣。小米的用戶是不在意品質感受的人,不是說小米有什麼不好,就跟老去吃麥當勞的人是不在意是否健康的。人群需求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外殼上花的錢是小米的好多倍。
  • 我的意思是,我們對生活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不必然跟收入有關,很多有錢人也會買很多粗糙的東西,很多窮人也會買很多精緻的東西,我們對我們的人群在這方面是有非常苛刻的要求的。
  • 我的價值觀和鐵桿支持者在這方面的影響表現在,擴散的基礎比較好,但是擴散開還是靠產品本身。
  • 所有時間投入到工作當中,反覆確認真的是「所有」時間嗎?

     

    34,不要怕開會,開會的問題在於溝通效率高

     

    35,不放過任何一個思考的機會,並把思考結果記下來

  • 我一般等產品經理們把一些主意都理得差不多了,我會要求他們用PPT把他們一頁一頁都擺出來,這樣提高我去參加會議的溝通效率。所以他們會在PPT裡把他們做的交互一步一步全擺出來
  • 比如說你是負責日曆的,你提出一個框架,另外七八個人探討這個的時候就會挑毛病和加功能,砍功能、加功能、挑毛病,改善邏輯交互,這樣一點點開,開到產品經理80%的時候就叫我去。我去的話會肯定一些,否決一些,再加上一些東西。到了這個東西第一次開完會之後,我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天天看,每天就去想這個東西。​
  • 我大部分的好主意是在早上上廁所的時候,或者是洗澡的時候想出來的。
  • 一定要記住,找最好的合作夥伴

     

    36,VC是聰明人扎堆?跟任何一個群體一樣,80%的投資人都是笨蛋

     

    37,「膽敢」跟富士康提各種要求

     

    38,有人欺負你,記下來,勵志用,以後「挨個收拾」​

  • 我心想,我還跟你聊個屁,他媽就一弱智,不在意外觀設計這件事沒有任何錯,但是至少要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你看我永遠穿的很隨便很邋遢,一個運動褲,一年穿四季,但是我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是在意服裝的。我在意穿著跟我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是兩個概念。絕大部分消費者買手機50%的動力就是外觀,我們都是視覺動物。他還問手下這個問題,你預設了立場,你的手下怎麼敢頂撞你呢?​
  • 就發現這個圈子特別可笑,你覺得個個目光敏銳,看準一個Case,過去幾年有個漂亮成績,其實好多都是跟風。有些VC笨得好幾年沒主投過一個項目,都是跟投。他們老闆跟一些知名的VC關係好,別人就帶著他玩了,這樣的話成績居然也不錯,但是你跟他談完全是浪費時間。
  • 唐岩跟我說過,他之前創業的時候被很多VC羞辱過,然後他就記了一本小黑賬,就想著這些人我以後要挨個收拾。後來他的創業就成功了,我問他,小黑賬的人你準備什麼時候收拾?他說,唉,事兒成了你哪有心情收拾那些人啊?但是在過程中記錄一本小黑賬是很有勵志作用的。唐岩的小黑賬已經銷毀了,我的還在,可以給你打氣。​
  • 工業設計中國落後日本和西方太久了,UI設計和平面設計在中國這些年已經有很優秀的人才,這是一個很核心的原因。第二個原因是由於工業設計一年只做一款,所以你找一個外國的公司,中間的溝通成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UI設計是每天改來改去的,再加上中國的UI設計和西方比差距很小,但是中國的ID設計,所以在起步的時候,我們就沒想過找中國的任何一家工作室,瞄的都是世界最頂尖的。這是我們需要找到像Ammunition這樣的公司的核心原因。​
  • 我在發佈會上不斷秀那些渲染圖的原因是我們在這上面花費的精力是難以置信的。我把USB孔做到了合適的位置,如果做得有偏差,就會很難看,就像一個人兩個眼睛中間的縫特別大,所以從設計上是有一個黃金比例和位置的。所以完美地去實現一切就非常艱難,工程那邊就會不斷訴苦,說這個不能實現那個不能實現,最終我們都逼著他們實現了,這是我們把做結構的工程師逼得死去活來的過程,也是把富士康逼得死去活來的過程。很少有小企業,膽敢跟富士康提這個苛刻的要求,他只有接上百萬的單子才會絞盡腦汁去實現那麼難的技術。我們最終連哄帶騙帶求地讓他們實現了。
  • 還有很多值得分享的艱難,教訓,悲觀時刻,和一些想不到的東西

     

    39,做好最悲觀的打算

     

    40,不要做虧心事,想騙過幾億的人,這個是不可能的

     

    41,不管你覺得自己知識多高、多牛逼、多橫,很多也都是運氣成分​

  • 對未來要有清晰的規劃,記得不用太在意對手

     

    42,不用太在意對手

     

    43,不要忘了初心,從「東半球最好用的智能手機」到做「全球最好用的手機」。

  • 有人問,萬一這些新特性他們全抄了怎麼辦?全抄了我也不怕,你看iPhone一直走到幾天,全世界都是抄他們的。老喬活著的時候iPhone不斷創新,你抄我的就抄我的,有什麼?150個新特性你要把它抄全了,至少你也要一年的開發時間,那你一年抄完了,我150個新特性又都來了。我永遠領先。現在蘋果就沒有繼續創新了,老喬死這兩年多一直在原地踏步,那就馬上被趕超了。​

from Kivava’s Favorite Links from Diigo http://bit.ly/1w7kl6q May 26, 2014 at 06:52PM

葉小慧 – 逃出蒼蠅瓶﹕語言、知識的形式與極限(上) 陳真 (講於長庚08-20-1998)…

Annotations:

  • 是不是有些「東西」根本不是我們的語言所能承載—「純私人」的?也就是說,它其實只能「說」給自己聽。對於那不可「說」的,我們只能保持沉默。
  • 西方有句話說﹕「你不用急著謙虛,你還沒那麼偉大。」所以,當我說自己沒有學問時,並不是要假裝謙虛,而是剛好相反,我對我深刻明白自己學問不好,覺得蠻光榮的。
  • 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最聰明的,是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懂的人。」
  • 當我們說一個人的「學問很好」,聽起來就像在說這個人「很笨」一樣。一個人如果被人這樣「稱讚」,實在應該感到悲哀才對。「學問好」是什麼意思呢?學問好要做什麼呢?學問如果只是一些「資料」的累積,那電腦學問最好,人根本不用唸書了,因為我們永遠趕不上印刷出版的速度。
  • 我還一直為此蠻感困擾的,曾請教一位指導教授說﹕「我覺得好像把書讀完了,有沒有什麼必要繼續留下來?」他當然沒辦法給我答案,因為那是我個人的選擇。我相信,這種感覺,並不是一種自大妄想,或者應該這麼說﹕「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按照我個人的世界觀,解決了我自己對知識的疑問。」
  • 來英國前後,常有人問我﹕「你在研究什麼?」我都覺得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正是我在「研究」的問題之一。我如果能回答你,那我還需要研究嗎?
  • 哲學上有個概念,叫做「形式」(form),這概念太複雜,不是我要談的,但我們可以簡化成這麼說﹕「形式是事物的本質」。認識事物就是認識它的形式,也就是抓住它的本質。
  • 當我們說「我瞭解一個人」時,往往是在說「我瞭解他的個性」,個性就是一個人的「本質」,服裝不是,三圍不是,髮型不是,食量不是,健保卡號不是,功課好壞也不是,長相身高體重、職位、學歷都不是,取得所有這些資料,都不足以讓我們說「我瞭解這個人」,因為這些資料是「瑣碎」的。
  • 南斯拉夫導演Emir Kusturica說﹕「要知道一個人的靈魂,要看他有什麼樣的夢想。」
  • 瞭解一個人,跟瞭解「知識」一樣,它有個「不可說」的極限,超過了這條界限,就是那屬靈的,我們就「說不上來」了。我們可以在科學「裡頭」搞得轟轟烈烈,但它不是無限的,它有個「外面」,那「外面」,是個「眾生平等」的世界,是靈魂所在,是學者專家的知識魔爪摸不到的地方。
  • 如果我們一直把「為什麼」問下去,打破沙鍋問到底,問到最後,總是會有一個地方問不下去了,因為上帝給我們設了一道牆,牆之內,是「事實」的部份,是各種科學家的轄區,牆之外,是神的領域,就「佛曰不可說」了。如果用維根斯坦的字眼,這個邏輯管不到的地方就是「那神祕的東西」(the mystical)。
  • 不是每個問題都有個「因為所以」。
  • 在這個「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的基礎上,我們藉著「解釋」(interpretation)和「說明」(explanation),衍生出各種知識和道德原則的龐大體系。
  • 「不要抓鄰居的小孩來當烤肉吃」,這樣的道德認知,不是因為我們曾經閱讀過某種道德理論所做出的推論,也不是因為我們擁有一顆「愛心」,而只是我們的一種「普通常識」;我們幾乎不必思考,「瞬間」就能明白。
  • 因為我們有一種奇妙的、共同的「普通常識」(common sense),有一種奇妙的、共同的「道德感」(moral sense)。
  •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違反了這些共同的「基礎」,我們的「奇檬子」就會非常不好,簡單說就是「很不爽」。我們的知識和道德,或許就交會在這樣的一個共同的「基礎」上。而這「基礎」卻是沒有理由的、天生的、沒辦法再問為什麼的,而它也正是我們永遠高機器一籌的神祕之處。

from Kivava’s Favorite Links from Diigo http://on.fb.me/1nKH16I May 26, 2014 at 03:18PM

雷軍:小米手機非飢餓行銷,很多人學就是學不會 – Inside 網摘

Annotations:

  • 第一,永遠要做出能讓用戶尖叫的產品,做不出來就是我們變得平庸了。
  • 第二,他買過了之後他願不願意心甘情願的幫助小米給朋友推薦
  • 第三,堅持創業心態,然後關注克制貪婪。我們每次討論這個事情的時候都反復問自己,是不是我們一定要堅持做了,我們能不能不做這件事情。
  • 所以你說一些偉大的公司今天平庸了,甚至破產了,我覺得核心的問題是不夠極致,然後做得事情太多,然後面對變化的時候沒有跟上。
  • 這是去年一年大家總結的三個階段,剛開始大家覺得小米就是胡鬧、胡折騰、炒作。
  • 看不起是第一個階段,看不懂是第二個階段,等你很厲害了他發展看不懂,等他看懂了又發現學不會,這是一年前我們同行的焦慮症。
  • 我覺得小米很難學的核心是,第一件事情是互聯網思想,就是小米就是用互聯網思想做傳統產業,他本質要學的不是小米,是互聯網思想,要改變DNA,改變觀念,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什麼叫互聯網思想,其實我5年前就開始講七字絕:專注、極致、口碑、快。
  • 我說我作為一個普遍的消費者,你這個產品買了你都記不住,我就從iPhone開始,大家終於有了自信心,因為記得住型號。
  • 今天有一個央視的主持人問我,說你們家有比47吋更大的電視嗎?我說我們家沒有。他說你們家甚麼時候做更大的電視呢?我說抱歉,我不做,沒有用戶。我們只做47吋。今天我們在能力不足的時候,我們只做一個人群,就是米粉的人群。
  • 我也不想所有人都用我的,我也定位了,我能不能就把米粉所需要的人群弄到極致,而且只弄一個型號,型號多了,你想一想,全國這麼多的倉庫、備件、維修、庫存,最痛苦的是庫存,你搞不定。
  • 第二就是極致,可能市場上有很多對我們的批評,沒有關係,反正我自己做到了我能力的極致,我願意承認我的能力不行,但是我不願意承認我的態度不行,我有追求極致的態度。
  • 第三個口碑
  • 它的本質不是行銷。我們認為最好的產品就是行銷,產品會說話
  • 最好的產品就是行銷,其實你不用做行銷,你把產品做好了,每個人都可以給你傳播出去。
  • 第四個是你反應速度要快
  • 我還是堅信精品閱讀是未來一個方向
  • 其實我喜歡用電子書,因為它不傷眼睛,問題是消費者願不願意帶一個Pad的同時再帶一個電子書,我心裡沒有信心。
  • 雷軍:我很猶豫,基本目前沒有計劃,因為我們強調做減少,就是少做幾件事情,除非我堅信有一千萬人說小米你一定要做電子書,然後電子書對我們有多大的幫助,我覺得有一千萬的用戶我才會做。

from Kivava’s Favorite Links from Diigo http://bit.ly/1iHvqka May 01, 2014 at 11:59PM

On the future of Google. Part 2 |

Annotations:

  • In Part 1 of a look at Google’s future I showed that Google’s revenues have been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pulation of Internet users in the markets it serves.
  • In Significant Digits Episode 1 (Part 1) I showed data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inflection point will come in 2016. Essentially the argument is that Google’s growth is ultimately limited by the population of users and that itself is a predictable number.
  • These users we count are not the customers who pay for Google’s services. Users (or usage) is therefore only a proxy. It may be a good proxy and intuitively it makes sense that it’s a driver of growth but fundamentally the company lives on a stream of revenues paid by advertisers[1]
  • The data shows that in the most recent quarter 53% of Google’s revenues came from the US and UK. Five years ago the proportion was 61%.  Clearly then about 10% of the mix shifted to non US/UK.
  • Google revenues have come disproportionately from US/UK consumers. Or, at least from US/UK advertisers, which we are assuming are primarily targeting local users.
  • Google’s R&D efforts seem to be oriented around creating consumption (Making it Rain) but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quality of that consumption and the indigenous sources of income are unaddressed. These problems are structural and based on social constructs which don’t change at the pace of technology adoption.

from Kivava’s Favorite Links from Diigo http://bit.ly/1rH8CbA April 29, 2014 at 10:10AM

【自動駕駛】電動車輛:性能將超過汽油車,憑藉材料革新突飛猛進 – 汽車與電子化 – 日經技術在線! – 工程師的技術支援資訊網站

Annotations:

  • 2015年要開始投入量產的燃料電池車(FCV)面臨著成本與量產性的課題。最大的阻礙是燃料電池組使用的鉑(Pt)觸媒轉換器。如何減少鉑的使用量,或是實現“無鉑”將成為車輛開發的競爭焦點。
  • 現行EV鋰離子充電電池一個單元的能量密度為60~140Wh/kg。小型EV充電1次只能行駛160公里左右。因此,EV首先需要將電池單元的能量密度提高到250Wh/kg左右,使1次充電的行駛距離達到約300公里。
  •  在基礎研究中,與只有1個電子活動的1價鋰離子相比,使用擁有2個電子的鎂(Mg)、鋁(Al)、鈣(Ca)的多價陽離子電池更加活躍。除此之外,這些金屬材料的儲量豐富。不同於鋰電池,可以使用鐵類正極材料的鈉離子充電電池的研發也熱氣騰騰。
  • 成本高的原因之一是燃料電池組使用的鉑觸媒轉換器。到2015年,1輛FCV估計將使用50~100g鉑。到FCV正式進入普及期的“2025年前後”(本田高管),汽車企業必須大幅減少鉑的使用量。
  •  不只是成本,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也需要減少鉑的使用量。因為鉑的儲量9成在南非(圖3),而南非礦石的鉑含量正在逐年遞減。
  • 但太田的研究小組轉換方針,開始尋找化學穩定性高的材料。經過不懈地探索,他們發現,第四和第五週期的過渡金屬氧化物穩定性高(圖4)。氮氧化鉭(TaON)和氮氧化鋯(ZrON)在酸性電解液中的溶解度不到鉑的10分之1,而且,在長時間浸泡後,ORR活性也沒有改變。
  • 目前的電流密度“約為鉑的1/10~1/50左右”(太田)。但是,“目前有不少方法可以提高鋯和鉭等氧化物類觸媒轉換器的ORR活性”(太田)。該研究小組將力爭從2017年開始提供樣品,在2025年前後將其應用於FCV。
  • 大發工業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該公司認為,“考慮到易用性,液體燃料才是最佳選擇”。在2013年的東京車展上,展出了概念車“FC 凸 DECK”(圖5)。這輛汽車通過更換燃料瓶的方式補充液體燃料。設想使用的燃料是水合聯胺和二氨基
  • 與水合聯胺相比,二氨基沒有毒性,更易於儲存和使用。但輸出功率較低,因此,目前的開發是2種燃料並行。因為電解質膜使用的是陰離子交換膜,所以觸媒轉換器可以採用鎳類和鐵類。
  • 面向純電動汽車的無線供電朝著實用化前進了一大步。2013年11月,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宣佈,純電動汽車無線供電將使用85kHz頻帶(81.38k~90.00kHz)(圖9)。
  •   SAE預定在2014~2015年其間發佈面向無線供電的標準“SAE J2954”。此次出臺的85kHz頻帶是日本和德國的汽車企業、美國高通公司等主張的頻帶。按照當前方針,SAEJ2954將綜合最大輸出功率為3.7千瓦(一般家庭)、7.7千瓦(公共)、22千瓦(快速充電)、200千瓦(大型車)的4種標準。

from Kivava’s Favorite Links from Diigo http://bit.ly/1dR9uGN January 23, 2014 at 05:37PM